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组图)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组图)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众所周知,我国领土广袤,拥有各类地形地貌,所以历史上发生过诸如地震、旱灾、洪涝等各类灾害光绪三年大旱灾丁丑大荒记,直至今日亦是如此。不同的是,如今人们对待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起古人要强上太多——在古代,一场灾害常常就可以毁灭一个王朝,比如清末的一场天灾,就导致了清朝1000万人被活活饿死,2000多万人直接变成难民、流寇,直接加快了清朝的灭亡速度。
▲旱灾饥民塑像
这场天灾就是著名的“丁戊奇荒”。这场大饥荒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开始光绪三年大旱灾丁丑大荒记,一直持续到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由于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丁丑年)及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戊寅年)灾情最为严重,因此史称“丁戊奇荒”。
从光绪元年开始,包括山西、河南、直隶、山东、陕西多省在内的地区降水量都有了明显下降,起初朝廷还不以为意。到了第二年,降水量并没有提高,反而还继续下降,这就直接导致了旱灾爆发。灾情迅速蔓延,整个北方都颗粒无收,大规模的饥荒随之蔓延开来。到最后,清廷也不得不下诏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组图),宣布免去这些州县的赋税。
▲慈禧太后与童年时期的光绪
然而这些小举措并不能缓解灾情,也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很快,灾情就蔓延到安徽、四川和江苏北部地区,受灾人口约占大清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反观此时的清廷正遭受列强欺凌,割地赔款更是导致国力空虚,几乎没有财力赈灾。在日益严峻的灾情面前,饥饿的人们把一切能吃的东西都吃遍了,树皮、草根甚至于观音土都不放过,到最后发展到易子相食的地步。《清史稿·德宗记》记载:“是岁,山陕大旱,人相食。”
▲《清史稿》
由于灾害刚爆发时恰逢光绪皇帝登基,于是民间谣言四起,纷纷猜测光绪皇帝登基一事有违天命,惹怒了老天爷,才导致天不降雨、连年旱灾。迫于舆情压力,光绪皇帝不得不下“罪己诏”,但是这并没有任何作用,旱情还再加重。到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时光绪三年大旱灾丁丑大荒记,灾情继续蔓延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组图),此时清朝治下已经饿殍遍地、哀鸿遍野。当时一些洋人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主动提出想帮助清朝赈灾,然而清廷怕洋人心怀不轨,并从中搞破坏,便予以断然拒绝。
▲光绪皇帝朝服像
既然清廷救不了他们,外来援助也被统治者拒绝,那么留给灾民的道路只剩下等死和造反两条路。更为恐怖的是,随着大饥荒的扩散,瘟疫也开始弥漫开来,并先后剥夺了无数人的性命。到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时,这场灾害已经导致2000多万人流离失所,无数的灾民被迫落草为寇,而这也为清末盗匪猖獗的局面埋下了祸根。
▲龟裂的土地
反观大清王朝,国力本来刚因“洋务运动”而稍有起色,遇上这场灾害便被瞬间被打回了原形,至于扩大“洋务运动”覆盖范围的计划也只能被迫取消。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整个北方都几乎没有任何赋税收入,大清的军队扩建也受到了严重阻碍。从这一程度而言,这场灾害也为日后清朝覆灭敲响了丧钟。
参考文献: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