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单元综合九:第九单元学术研究

  • 时间:2022-07-23
  • 戊戌变法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单元综合九:第九单元学术研究

    第九单元学术研究(一)关于第十八次改革的本质)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第十八次改革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具有爱国主义进步的意义。在这方面,几乎没有根本区别。但是,如何评价和表达维新运动的爱国主义和进步,却存在分歧。尤其是1980年代以后,争论非常明显。争论的焦点是1980年代的改革是否属于改良主义运动。自从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出“1980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改良主义运动”的概念后,这一理论便风靡全国,并为大多数近代史著作所接受。 “中国的改良主义之路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历史结论。1980年代初期,学术界开始围绕1980年代的性质讨论改革的性质,改革与改良主义。另一种观点是,第十八次维新应该不应该叫“改良主义”或者“改革”,而应该叫“改革”;有学者认为,不仅应该叫“改革”或者“改革”,甚至可以说是“非爆品”。不完整的、不流血的革命。”这不是一场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坚持百日维新是改良主义的学者认为,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要求清政府进行一些民主改革,但采取了自上而下,局限在少数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开明士大夫中,迷信光绪帝推行改革措施,根本不想推翻封建统治,甚至还阻止农民革命的行动企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成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但是,就其‘变’的性质而言,是改良主义。”(唐志军:《百日改革与改良主义》,发表于1982年学术月刊。有学者认为,首先确定百日维新本质上是改良主义运动,进而批判改良主义必然是软弱的、妥协的、失败的,不能再给人们提供太多新的思考,在理论上和逻辑上都具有误导性。有学者追本溯源并说改良主义是一个西方术语,19世纪末出现在欧洲,指的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反对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说,“改良主义是手段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陈旭禄:《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革》,载《史学研究》1980年有学者进一步指出,用改良主义来限制1988年改革的性质,因为1988年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欧洲改革主义不同。虽然当时中国新兴资产阶级还很幼稚,但它代表了新的生产力,体现了对新生产关系的追求。封建保守势力的对立面是先进,因此不可能复制欧洲工人运动的改良主义观念来模仿19世纪的改良派和改良运动。这是一场爱国救国运动。说1988年的改革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革可以说是可以接受,但说它是改革派运动是不恰当的。”

    (金德群:《1980年的改革不是改革主义》,在1980年的报告中)(二)如何评价1980年改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历史学家将讨论其基本方面也是人们普遍认为,面对19世纪末史无前例的严重民族危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革战士们挺身而出戊戌变法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单元综合九:第九单元学术研究,不避战斧,不畏险阻,奔跑号召,坚定不移阶级理论呼吁发展资本主义,勇敢地为改革和救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表现出令人钦佩的奉献精神。他们发起和领导的百日维新运动发挥了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对这场运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胡生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把这场运动和义和团反帝运动并列中国近代史上三大革命高潮中的第二个高潮。但是,对于具体评价十八大的历史作用,尤其是对维新运动的进步作用的评价水平,还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 1950年代以来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改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但改革本质上是反动的,对于已经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来说,资产阶级没有出路。改良主义。它以自己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郭沫若、范文澜、刘大年、唐志军、王石等老一辈历史学家都持这种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百日维新在客观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进步的推动作用,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并不彻底。例如,胡生认为,改良主义者要求对上层建筑进行改革和某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变革,反对“天不改,道不改”的传统教义。虎虎生气了。”然而,改良主义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是肤浅的、软弱的,主观上说,改良主义者正试图用“改良主义的改革来为这个‘暮光之城’的旧制度注入新的‘生命’。 (胡胜: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2卷,第634页)第三种观点认为,百日维新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是中国资产阶级参与的社会变革运动。杨立强指出,改革派在改革时期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政策,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不仅要听他们的话,更要观察他们的行动,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些政策的社会效果。改革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专制的强烈愿望。p>

    (杨立强:《关于评价1988年改革若干问题的民族觉醒的里程碑》,复旦学报,1979年)李世岳认为,1988年改革的历史意义“不在于“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步的作用'不是因为它的失败'证明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而是因为它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召唤了一代有志之士献身于救国救民的真理,号召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到来”。李士岳还将百日维新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1911年辛亥革命并列,作为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四个步骤。 (李世岳:《从洋务、复辟到资产阶级革命》,在《历史研究》1980年第四个观点认为,1980年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的启蒙作用。积极意义中国近代史主要不是反封建,也不是反帝,“而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一部分。”一股清新的气息从那里传来,麻木的头脑开始清醒,僵硬的头脑开始清醒。四肢渐渐动了起来人民不仅从1980年的政治运动中认清了反动派的狰狞面目,而且从1980年的思想运动中吸取了精神解放的力量,把反动 皇帝反封建斗争进一步推进。

    ”(戴毅:《百日思想的解放》,载于《百日维新60周年》)宫书铎着重分析了百日维新运动在中国新文化中的开创性作用,并认为该运动本身可以说是一场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相似”,康有为等人将文化运动紧密结合为一场改旧的政治运动。 198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几乎涉及文化的各个领域。以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为主流,以儒家文化为中心。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ed 天新文化运动》,发表于光明日报,1983 年。第五个观点,马红林认为,百日维新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的特征。具有历史意义的阶段,它突破了物质与精神分离的“中西用”思维模式,打开了全面研究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大门。它不仅将封闭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推向机器大生产的轨道,实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将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转变为“君合国”的宪政制度,政治制度民主化,法制法治化。从历史发展阶段看,1980年代的改革标志着中国第一次全面提出了现代化的纲领和措施,有力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理论结构。

    (马红林:《中国百日改革与现代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张江明等认为,改革运动是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第一次比较完整的尝试。以君主立宪制形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加速了中国从东方“中世纪”崛起的历史进程。 (张江明等:《1988年改革是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第一次尝试》,载于《近代史研究》1989(三)1989年改革的理论基础第一个观点是1980年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传统晋文经学的代表作有《新学伪经》和《孔子变法》。这一观点由来已久,广为流传。近年来,有学者重申康有为“变化”哲学结合了“三个传统”和“三个时代”的理论,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同时,康有为还用金文经学的“穷久变”的理论来论证政治制度的可变性和改革的合理性。其理论基础是西方的进化论,而金文精学只是这个理论的中国式外衣。改革派利用金文经学发动改革运动的价值和文化意义应该得到肯定,因为他们的思想必然会受到中国现代经济的影响。 ,政治文化客观条件也必然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受中华民族独特的心理素质、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经文经学与进化论属于两个不同的思想范畴。景文景学的“小言大义”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仍是完成对封建蒙昧主义的自我批判。改革者研究吸收的西方进化论是现代资产阶级的理论规范和思维方式。有学者指出,“进化论极大地开阔了改良主义者的视野,使古老的‘三个世界’理论不再是‘一治一乱’的死板公式,而是过去的社会进化过程,现在和未来。核心群学(社会学)也成为改革派的组织力量和社会政治创新的实施理论。 (陈旭禄:《百年改革派的社会观群研究》,载于《现代史研究》1984年第三种观点认为1980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已经渡过了斯宾塞庸俗进化论的河流,并走向了“全变”进化论的新岸。有学者称康有为的进化论为“庸俗进化论”,也有学者指出,康有为确实受到了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庸俗进化论的影响。 ,但“从他的哲学理论和政治实践来看,他提倡渐进,但不反对飞跃。他从局部改革开始,最终走向全面变革的冲击。”在“学荒”的百年时期”,西方创造的各种理论是“师范”,中国人是学习和接受这些理论的“学生”。可以区分不同的进化流派。如果我能按照自己的理解采取务实的方法,我会利用别人的优点,而我也不可避免地会遭受饥饿和生吃的缺点。

    (何晋义:《康有为的全面变革思想与创造进化论》,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95(四)1998年改革的政治纲领)政治命题的综合与概括1980年维新时期,维新者试图通过写书、写东西、说东西来研究西方的政治规范,逐渐揭示了自己的政治纲领。关于1980年维新的政治纲领,学界有第一种观点认为,1980年的改革派“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顽固西化的封建统治,主张通过改革推动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政治纲领”。这个政治纲领包括明确反对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政治强烈反对封建主义对民族工商业的桎梏,要求改革官僚体制和实行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商立国”、“以工立国”的方针,把中国转变为具有一定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 1958年《历史研究》中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建院”、“振兴民权”和“立宪”是改良派的政治纲领。刘大年认为,在“百日维新”中戊戌变法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单元综合九:第九单元学术研究,“维新派一有机会亲近皇帝,就立即将政治纲领搁置一旁。

    在实行宪政问题上,他们先是与洋务派划清界限,然后亲手消除彼此之间的界限。”背叛了自己的政治纲领戊戌变法的意义戊戌变法的意义,使“以前认为光鲜亮丽的运动部分,现在黯然失色。”(刘大年:《百日改革的历史评价》,《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三点观点是,学界称改良派“放弃”政治纲领是不公平的,他们认为改良派的政治纲领是“舞弊革命,化为法律,去除尊重和分离,清理局面,和改革官制。”第六本书之前没有提出“促进人民权利,设立议会,立宪”的政治纲领,所以没有这样的东西。 s “放弃”和“回归”; ,而且只能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君主的力量”;康有为提出的“设机构议宪”是改革派政治纲领的核心内容和精髓戊戌变法的意义,是向前而不是“向后”; “改革君主制”是一种政治运作方式,不等同于“尊重君权”,也不同于“帝国主义”。他认为,1980年代改革的政治纲领可以概括为“振兴民权、设立议会、立宪”。方德林认为,康有为提出的“审议”制度虽然不能说是“真正的资产阶级议会”,但也绝不仅仅是“妥协人民的工具”,而是现代社会的初级阶段。议会; “振兴民权,立议会,立宪”具有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意义,因此被视为百日维新的政治纲领。比较合适;改革派将“开议会制宪”改为“开制议宪”,但落实宪法步骤的速度不同,不能说他们对自己的政治纲领“转身” 改革派没有提到众议院的开放,而是主张制度的开放,但受限于阶级政治权力的缺失,并没有进入认为对众议院的了解越深的误区。 ,他们越是认为中国打不开下议院。

    (方德林:《改革派政治纲领的演变》,载于历史研究,1989(五)1980年改革与帝国主义的关系1980年改革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如何评价改良主义者对帝国主义的理解和所采取的政策;二是如何看待帝国主义对1980年代改革所采取的态度和立场。关于改良主义者对帝国主义的理解,自1950年代以来已经比较普遍的观点胡胜指出,改良主义者对民族危机有着敏锐的感知,但对于如何摆脱帝国主义却没有什么好的想法。侵略。,只是“片面断定,因为中国不好,难怪别人欺负”,由此开始,他们的爱国思想不能再进一步了呃发展成反帝国主义运动,“相反,它们变成了对侵略者的防御。自动解除帝国主义的武装。”(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第 78 页,另一种意见不同意改良主义者对列强“幻想”的普遍指责,认为他们没有“解除”帝国主义的武装,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他们崇拜蒂莫西·理查德和伊藤博文是为了询问他们的改革经验,所以他们必须看到帝国主义“幻想”的一面和帝国主义的一面。 (王晓秋:《再论康有为1980年代的政治主张》,载于《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二、如何评价帝国主义对1980年代维新,历史学家都认为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他们只能对中国实行侵略政策,1980年代维新时期帝国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是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持和扩大其侵略性利益。

    历史学家对此几乎没有争议。但是,对于帝国主义及其部分代表在这一时期的具体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客观影响,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徐太来认为,帝国主义不希望中国强大到被吞并允许入侵,但正如马克思所说,既然要“使不文明的半文明国家服从于西方”,就不能不强迫所有民族。 “采用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就迫使他们自己实行所谓的文明制度”。 (徐太来:《1980年改革洋务运动》,《史记》1983年陈旭禄指出:“虽然帝国主义不喜欢亚洲强盛的中国,但当时外国并没有对新政采取直接行动一些外国人(陈旭禄:《光绪论》,《文汇报》,1980年10月27日)也有学者认为,改革时期帝国主义的活动,客观上是对改革运动有利的。例如叶林生认为:“对于帝国主义在1980年维新运动中的态度,一方面应该看到,他们的目的是控制和掠夺;另一方面,应该承认他们客观地支持和推动了改革运动。 .”(叶林生:《论1988年改革开放的评价问题》,发表于《群众》,1981年(六)关于康有为的历史地位)控制研究 1988 年改革的领域。康氏流亡海外,建立帝国主义社会,辩论革命者,民国初年参与“张洵维新”。因此,对其历史地位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有一种观点认为,抗日战争后的康有为是开明的地主富商要求向资产阶级转变的代言人,是顽固派之间半封建半资本主义政治集团的代表。和革命者。从康有为的阶级属性分析,他正处于从地主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变的过程中,其思想也处于从中国传统封建思想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转变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客观上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他应该被称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政治家”,并得出“他的思想的黄金时代是在早期,而不是在后期”的结论。 (蔡尚思:《康有为黄金时代的思想体系与评价》,载《学术月刊》,1963年。另一种观点认为,以1898年改革失败为分界线,在革命高潮尚未掀起之前,康有为领导的改革运动体现了诉求 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8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迅速兴起后,他的思想依然在原地,拉着车倒退,越来越堕落。出:“一个主张改革的人,变成了封建残余;一个影响海外的人,变成了一个反动集团。恰恰说明现代中国正在飞速发展,不断前进。如果有人怀念旧思想,甚至欲成,则时代巨轮逆时而退,无情。”(唐志军:《论康有为与护社》皇帝”,《近代史研究》,1981年 有意见,既不同意将康有为称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政治家,也不同意将康有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康有为被定位为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中国人”。

    有学者指出:“他在1980年代后漫长的海外生活中,也对中国的重建提出了新的建设性思考,并试图制定出他在改革运动中无法想象的系统方案”,1980年代后,康有为走向世界。他以亲身经历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撰写了《物质救国论》和《理财救国论》。他的经验和教训使他的思想更加开放、现代和全球化。纵观康有为,他并非没有过错和失误,但他是中国近代一代改革思想家、伟大的爱国者和旧民主主义的先行者,这是毋庸置疑的。 (徐高软:《80年代后康有为思想研究纲要》,载《学术研究》1988

  • 上一页: 戊戌年 戊戌狗年是按立春算,还是按正月初一算
  • 下一面:戊戌变法的意义 戊戌六君子事件.doc2022/7/23 0:00:00
  • 相关文章

  • 袁世凯与清朝灭亡的关系:野心还是必然?
  • 戊戌变法是哪个皇帝在位?光绪皇帝支持的改良运动
  • 清政府内部一批有识之士在光绪皇帝支持下
  • 嘉德秋拍预览|汤志钧——著名历史学家汤志钧
  • (每日一题)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戊戌变法反封建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每日一练(10.28)
  • 编辑推荐

  • 袁世凯与清朝灭亡的关系:野心还是必然?
  • 戊戌变法是哪个皇帝在位?光绪皇帝支持的改良运动
  • 三命通会:戊戌日不同时辰生人的命运解析
  • (寅申为路,路上求财)——庚甲
  • 清政府内部一批有识之士在光绪皇帝支持下
  • 大全《祝福》词语积累详解,赶紧收藏起来吧!
  • 随便看看

  • 戊戌变法反封建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每日一练(10.28)
  • (荐读)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欧阳中鹄的人物生平
  • 戊戌政变时,维新6人被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 戊戌变法图片关于变法的背景是什么呢?
  • 戊戌年 戊戌狗年是按立春算,还是按正月初一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