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自古以来,谱

  • 时间:2022-11-03
  • 中日甲午战争,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自古以来,谱

    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为结局。《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在进行和谈前,许多仁人志士纷纷上书请愿,力图挽国家危亡,户部主事邓福初就是其中之一。

    殿试初露锋芒

    
中日甲午战争,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自古以来,谱

    邓福初,谱名祺沅,号竹荪,江西新干县七琴镇东郭村人。清光绪五年(1879),他参加己卯科乡试甲午战争翁同,考中举人。光绪九年(1883),邓福初参加癸未科会试,考中三甲第17名进士,并进京参加殿试。

    在邓福初的殿试卷中,可以看出他的抱负。他在试卷中论述节俭时提出,国家应该革除浮华,才能使社会风气日益变得朴实。朝廷要有抛弃奢侈、实现节俭的诚意,以此教育官员。自古以来,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没有不是身体力行、节俭于先的。在论述任贤时,邓福初认为,选举才智出众的人,是治理好国家的重要手段。他在试卷中列举了历朝历代选拔人才的方法,指出为官之道,品德行为第一、才智能力第二。朝廷用人立政,都要秉承公正。殿试后,朝廷钦点邓福初为户部主事,并担任光绪己丑科会试的誊录官及光绪壬辰会试的对读官。光绪十五年(1889),他因“经书多才,恪谨奉职,出纳公私之积,权衡佐军国之需,劳绩有成”受到光绪帝的赏识,被诰封为“中宪大夫”。

    
中日甲午战争,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自古以来,谱

    清光绪九年(1883),邓福初进京参加殿试的试卷

    新干县档案馆馆藏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当时,清政府已十分腐败,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由于清延主战、主和的意见不一,加之掌握朝延大权的慈禧太后从战争一开始就是主和姿态,致使各战役连连失败。面对倭寇人侵 中日甲午战争,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自古以来,谱,国家危亡,邓福初位卑未敢忘忧国,力主朝廷积极抵抗外来侵略。

    冒死上书进谏

    光绪二十一年(1895),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建议。在朝廷主和、权臣当道的危急关头,邓福初决定向光绪帝上奏,表明主战的决心。然而,遵照大清律例,一般在京的满汉大臣和外省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高官才有权直接向皇帝上奏折。作为户部主事的邓福初,还没有资格上书皇帝,他只能按照朝廷的惯例,请高官代为上奏。

    那么,请谁代为上奏呢?邓福初选择了同为主战派的户部尚书翁同穌。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两国因朝鲜问题而起交涉之时,翁同穌就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受命参与会商交涉事宜。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翁同穌受命为军机大臣,参与了战事的决策,又因他为光绪帝的儒学师傅,与皇帝关系密切,有着更多陈情进言的机会,所以邓福初请翁同穌代为上书是不二选择。

    
中日甲午战争,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自古以来,谱

    翁同穌

    邓福初接连写了三份奏折表达了自己的主战观点,奏折以“为和议若成,危亡更速,急宜改图;冒死直陈,遵例呈请代奏事”为题,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多方面进行敌我双方的综合分析,大到历史兴衰规律,小到一个战事的胜败、一个将领的对敌态度,充分阐述战与和的利弊。奏折开宗明义,指出与日本和谈,会使朝野臣民痛心疾首。“不知主和诸臣,何以出此。将谓和议不成,则战事难恃,事未经六部、九卿会议,不惜数人冒天下清议,独断专行;又将谓漫然言战,不能预言战何以胜!众说纷纭,徒乱人意乎!”他认为,开战虽然存在危险,但却不至于亡国,而议和却后患无穷。因为日本乃一小国,俄国、英国、德国、法国都比日本强大。与日本和谈,赔款、割地都将不计其数。而俄、英、德、法等国正在一旁观望,虎视眈眈。在奏折中,他还列举了历朝历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事例,直言不讳地指出主和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的罪状,并通过分析双方战斗力损耗殆尽的情形,得出“战虽危事,决不至於亡也”的结论。他在奏折的最后写道:“皇上如用职言,诛奸相、绝和议,整顿师干,与民更始;事若不效,请斩职首,治其妄言之罪,职死亦瞑目矣。”奏折文思缜密,道理通透。三份奏折写好后,邓福初又给翁同穌修书一封,恳请“大人代为转奏!谨呈!”

    心灰意冷卸职

    翁同穌看了邓福初的奏折后,深表认同,决定为他代奏。光绪帝看了邓福初的奏折后,更加坚定了主战的决心。

    光绪帝认识到日本进行战争挑衅的严重性,痛感“我中国从此无安枕之日”,开始积极筹备对抗事宜。光绪帝派翁同穌、礼部尚书李鸿藻参与军机处事宜,与诸军机大臣会商中日争端应对之策。翁同穌、李鸿藻二人提出的备战御敌方策得到认可。随后,光绪帝多次下诏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来筹划备战事宜,并多次下令加兵筹饷,但李鸿章只是敷衍应对。

    光绪帝虽极力主战,反对妥协甲午战争翁同甲午战争翁同,但最终也没能阻止慈禧太后的议和之心。在此次日本提出议和之前,清政府已求和多次,但均被拒绝。这时,慈禧太后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她在得知日本的要求后,立刻召李鸿章入京,任命他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中日甲午战争,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自古以来,谱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签署《马关条约》

    邓福初本以为会听到光绪帝主战的消息,结果却得知李鸿章即将赴日议和。面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他深感报国无门、抱负难展,于是心灰意冷辞去职务,回乡办学。并以维护地方公益为己任。殁于清宣统己西年(1909年) 中日甲午战争,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自古以来,谱,享年67岁。

  • 上一页: 披着谦逊的狼,你强大的时候他奉你如神明
  • 下一面:清流领袖翁同龢要弄清楚翁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表现
  • 相关文章

  • 什么样的干支是天干和地支?乱、甲午战争以及《辛丑条约》
  • 近代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沦为列强宰割的?
  • :近代不同政治力量拯救民族危亡的艰难探索
  • 甲午战争的启示:慈禧寿宴要花多少钱钱?
  •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是那种一时败了,只是逃跑
  • 伊顿教育:甲午中日战争了解吗?浅谈甲午战争!
  • 编辑推荐

  •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 近代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沦为列强宰割的?
  • :近代不同政治力量拯救民族危亡的艰难探索
  • 甲午战争的启示:慈禧寿宴要花多少钱钱?
  • 壬辰日与丁亥日相配的人有何不同?
  • 风水堂:什么样的女人最幸福
  • 随便看看

  • 小编和你们分享的《甲午风云》观后感这一400字
  • 清流领袖翁同龢要弄清楚翁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表现
  • 甲午中日战争是哪一年发生的,反殖民的开端
  • 清铁甲舰威力将超北洋海军定远级军费居高不下
  • 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致远”
  • 甲午海战观后感 关于观看电影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