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

  • 时间:2023-08-25
  •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共分为三个子目: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瓜分中国狂潮。

    内容解析: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构成了近代列强侵华的主线索。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并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同时也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兴起;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到来。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一定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较弱,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通过引导学生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内容作比较,从而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时局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黄海海战》视频的展示,使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另外,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目标解析:本课主要通过史料研读、情景设置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学生学情,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瓜分中国狂潮和维新运动兴起。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大致过程,形成空间概念,通过视频重点介绍黄海海战的经过。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则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

    也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促成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及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实质和影响。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两次鸦片战争,了解了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背景、侵略过程、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因此在讲授难点的过程中我会通过引导学生与以往的条约进行对比、展示图片、设置探究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点,形成知识的迁移以及正确的知识结构,以此突破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首先,播放一段视频《盛衰易势——甲午战争始末》,用视频导入本课。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场战争是什么战争吗?这场战争是怎样爆发的,进程如何,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第五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接下来,向学生展示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的照片,并以“一个人和一个帝国”为标题,介绍李鸿章的一生与大清国的紧密联系。

    “一个人和一个帝国”

    李鸿章的历史,就是大清国四十年的历史,李氏一生,虽力所能及地推进改革,但终究“不敢破格”;周旋于列强之间,功不可没,最终却“国人皆欲杀”。读李鸿章,其实也是在读清朝这个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

    教师:讲晚清的历史一定绕不开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下面请一位同学阅读《一个人和一个帝国》……本节课我们就以李鸿章为线索来讲述这场战争。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导入本课,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然后引出李鸿章这个人,通过一段文字,使学生了解李鸿章在晚清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过渡到本课。本课就以李鸿章为线索,运用“以人叙事”的方法进行讲解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以这种方式开始本课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历史的整体观,通过李鸿章来讲述本课也是为了让学生对李鸿章这个人有更全面的认识,能够对他做出更客观的评价。

    (二)授课环节

    第一部分战争前期反对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战争前期,反对战争

    展示两次鸦片战争图片

    教师:我们之前已经学习了两次鸦片战争,清王朝已经从不可一世的天朝上国沦为了任人宰割的对象。而此时的日本呢?

    【日本方面】

    首先,展示一幅漫画《日本变身》

    教师:通过这幅漫画,同学们看出了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曾经的日本和中国一样,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但是后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同西方列强一样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然后,展示一张世界地图,简单介绍日本大陆政策。

    教师:为此日本还制定了一个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先占台湾,再占朝鲜,然后占满蒙,接着占领全中国,最后称霸亚洲乃至全世界。通过这个政策同学们不难看出小日本,大野心。同时也说明了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是必然的,是蓄谋已久的,只差一个时机和借口。

    【朝鲜方面】展示东学党起义图片

    教师:时间来到了1894年,此时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被迫向宗主国清朝求援,而日军却以此为契机,派军进入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趁机制造事端,蓄意挑起战争。

    教师:面对挑衅,清政府中的官员都作何表态呢?(学生阅读材料)

    【中国方面】展示三段材料,分别是李鸿章、主战派和慈禧对此事件的态度:

    李鸿章的态度:深知北洋水师的情况: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老化,行动迟缓,火力差。为保存实力,保持他的政治地位,力主“避战求和”,不肯轻于一战,乞求各国“调停”。

    战争初期,许多清朝官员以为中国必胜,纷纷要求李鸿章火速出兵,先发制人。他们仍视日本为“蕞尔岛夷”,认为日本不自量力,如果与中国交锋,必败无疑。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慈禧的态度:既害怕日本的武力威胁,又怕60大寿过得不开心,故力保“和局”,支持李鸿章,希望“调停”成功。

    教师:可见,李鸿章是反对战争,乞求各国调停,希望和平解决事端。最终,慈禧太后则是支持李鸿章的主张。

    展示列强对此事件各自态度的图片,师生共同看图片。

    教师:此时的列强,他们都希望通过这场战争来窥测大清帝国的真正实力,因此在调停上他们并没有尽心尽力,例如: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则是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等。总之,列强是支持日本对中国发动这场战争。

    最后,总结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教师展示幻灯片)

    教师:以下就是战争爆发的几点背景,其中哪一个是根本原因,哪一个是导火线呢?

    帝国主义默许纵容

    积极扩张避战求和

    日本甲午战争清政府(根本原因)蓄谋已久提供腐朽落后(导火线)契机

    朝鲜(东学党起义)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使学生了解在战争前夕每个国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的态度,使学生对战争发生的背景理解更加透彻。]

    第二部分战争期间指挥战争

    2、经过:战争期间,指挥战争

    教师:战争最终还是爆发了,清政府没有派主战派的官员指挥战争,却派主张避战求和的李鸿章指挥战争。可见,李鸿章在清政府中的重要性。

    这一部分教师主要通过地图对战争的过程进行简单介绍。

    教师设问:请同学阅读教材,哪场战役的爆发标志着这场战争的开始?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丰岛海战)A、丰岛海战(展示地图)

    教师:中日不宣而战,日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取得了第一战的胜利。接下来还有哪些重要的战役呢?(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以及涌现出的英雄人物)

    B、平壤战役:(展示地图、英雄人物左宝贵图片)

    教师:在这场战役中李鸿章认为:先定守局,再图进取。最终,平壤还是陷落。C、黄海大战:(展示地图、英雄人物邓世昌图片和黄海海战视频)

    教师:中日两国的王牌之军,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狭路相逢,双方展开激战。我们来看一段关于这场战役的视频,并且请同学们思考在这场战役中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向学生展示黄海海战后李鸿章观点的材料。

    黄海海战后,李鸿章认为北洋舰队“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从令海战”,更不愿“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因而命令北洋海军聚泊于威海卫军港,实行所谓“保船制敌”的消极防御方针。

    教师:通过材料可知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采取“保船制敌”的方针,命令舰队躲进了威海卫军港甲午中日战争时局图感想,不许迎敌。最终,日本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接下来是哪场战役呢?

    D、辽东半岛战役:(展示地图、英雄人物图片和旅顺大屠杀史料)

    教师:日军控制黄海后,从辽东半岛登陆。徐邦道战败,大连守将不战而逃。日军在旅顺进行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国无辜群众两万余人被杀害,条条街巷血流成河。

    史料:当时日本将卒之行为,实逸出常度之外……彼等除战胜之初日,从其翌日起,残杀四日,非战斗者之妇女幼童亦不免。从军欧洲军人及特约通信员目击此残虐之状况,然亦无法制止。此时得免戮杀之华人,全市中仅三十六人耳!然此三十六名华人,为供埋葬其同胞之死尸而被救残留者。

    ——英国胡兰德博士《中日战争之国际公法》

    教师:同学们主要看红色的标注的部分,日军在旅顺连续残杀了四日,妇女幼童无一幸免,全城仅剩36个掩埋尸体的中国人侥幸存活。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这些图片和文字有怎样的感悟呢?(它暴露出日本的残暴并且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要不忘国耻,时刻树立忧患意识)接下来是什么战役。

    E、威海卫战役:(展示地图、英雄人物丁汝昌图片)

    教师:日军对北洋舰队的所在地威海卫发动进攻,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甲午中日战争时局图感想,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辛苦建立起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设计意图:因为战争的过程不是本课的重点,记住五场战役的名字及英雄人物即可,所以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展示地图的方式,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简单了解一下过程,并在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将士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学生阅读:进行了三十年的自强运动,中国在海、陆两方面却落得这种耻辱的失败,使李鸿章面临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他辩解说,单靠他的北洋舰队和淮军来对抗日本全国的力量,自然无法取胜。尽管如此,李鸿章还是遭到解职、贬谪,还被剥去了象征皇帝恩宠的黄马褂。

    【合作探究】

    材料一:表格

    材料二:叶志超急忙挂起了白旗,向敌军请求停战。当晚全部军队纷纷撤退,平壤被敌军占领……方伯谦不顾和日军苦战的“致远”“经远”两舰,像条丧家犬一样窜逃……和方伯谦一样贪生怕死的“广甲”也逃出阵外。

    ——梁启超著《李鸿章传》

    材料三:李鸿章的外交不仅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成效,而且延误了军事准备工作。直到外交解决的希望全告破灭时,他才同意袁世凯的紧急请求,派兵增援。

    ——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建筑颐和园和宠信太监,以及世风普遍败坏。战前英国顾问曾建议中国购买两艘快舰,但由于资金缺乏,清廷也未予以重视。相反,日方购买了这两艘船,其中一艘“吉野”号在海战中战功卓著。

    ——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五:明治天皇发布诏敕:“国防一事,苟患一日,或将遗百年之悔。”因此他命“朕兹省内廷之费,6年期间每年拨下30万日圆,并命文武官僚,除特殊情况外,在同一期间,纳其薪俸1/10,以资补足造新式军舰之费”。

    ——林怀秋等著《明治天皇》

    材料六:日本加紧进行以中国为作战目标的军备战活动,“以五年为期作准备,抓住时机,准备进攻。”

    ——《征讨清国策》

    问题:李鸿章任北洋大臣,练兵整军二十年,为什么连一仗也打不了呢?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可以归咎为是李鸿章一个人的错吗?

    教师:首先请同学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然后概括中国战败的原因。答案:不是,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内因:1、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

    2、部分官兵贪生怕死、临阵逃脱

    3、李鸿章“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贻误战机(主要原因)

    4、清政府腐败落(根本原因)

    教师提问:在这些原因中,哪个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哪个是主要原因?

    外因:日本制度先进、全国上下积极备战且蓄谋已久结论: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难以抵挡先进资本主义的进攻。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间的合作探究和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对战争失败的原因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搜集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论从史出的能力。]

    第三部分战争结束谈判大臣

    3、结果:战争结束,谈判大臣

    教师:面对日军的节节进逼,清政府加紧求和并应日本要求,任命李鸿章作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谈判。日方代表则是首相伊藤博文,双方在日本马关春帆楼商定合约。(展示人物和谈判场景图片)我们来看谈判期间的一段材料(请同学阅读)

    在谈判中,日本拿出预先拟定的条款摆在李鸿章面前,只准李鸿章说“允”或者“不允”。日本限定在一个月内办理割让台湾手续,李鸿章请求宽限时日,说:“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伊藤博文回答:“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

    教师:经过多个回合无比“哀求式”谈判,最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正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下面我们来看条约内容及影响。

    (接下来,逐条展示条约的内容,并分析每一条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条:割三地,同学一起回忆之前学习的内容,即《南京条约》割了香港岛给英国,《北京条约》割了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这回中国又丧失了大片领土,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第二条:赔款,给出一组数据,其中三千万两是后来的赎辽费。可见,赔款数额巨大,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

    中国赔款的2.3亿两白银,相当于中国当时全国财政收入3年的总和,把当时中国的国家财富几乎都掏干了。

    第三条:开埠,展示地图。第一次鸦片战争开通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则增开了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可见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由沿海逐步向中国内地,范围不断扩展。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则是使帝国主义侵略深入内地。(图中标出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开放的城市,从地理位置上分析增加通商口岸后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条:设厂,学习这一条款后,使学生理解从此列强的侵略方式从原来的商品输出变为了资本输出。

    教师:通过这一条,列强的侵略方式就从原来的商品输出变为了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影响则是什么?

    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逐条分析条约内容的影响,使学生能够体会到《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多角度探究战争影响】

    教师:通过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同学们知道它们对中日两国和西方列强各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吗?(师生共同思考)

    对中国的影响:

    教师:通过刚刚对条约的分析我们知道对中国的影响是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对日本的影响,出示一段材料:

    战后,日本的经济从1896到1897年,开始进一步的起飞。日本的国家财力得到大幅度地提升。从此,中日两国的国运就在这个甲午战争之后,迅速地拉开了距离。

    教师:日本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很快挤进帝国主义强国的行列

    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影响,出示吴玉章的一段话:

    吴玉章说:“以前我们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败得那么惨,条约又订得那么惨,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回忆录》

    教师:其他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这场战争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朽与孱弱。因此,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更加激烈。

    教师:此后,列强便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国的狂潮。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思考题是为了更能突出本课的重点,深化主题,使学生对本课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并且通过这个思考题自然的过渡到下一个要讲的问题。]二、瓜分中国狂潮:1、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

    教师:《马关条约》一签字,俄、德、法三国就联合起来强迫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因为侵害了俄国在辽东半岛的权利,三国干涉还辽也标志着瓜分局势的开始。

    教师: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下面,我们来看一张时局图及表格。(展示图片并指出每个动物代表什么,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是哪。)

    教师:此时的美国因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而姗姗来迟。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2、“门户开放”政策:

    政策的内容是……(学生看书自主学习)

    教师: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影响到列强的利益,所以也没有遭到列强的公然反对。因此,政策的实质其实就是列强争夺在华利益的妥协方案,反映了列强在政治上共管中国的野心。从此,美国在中国的势力开始一天天扩大。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战后的拓展与延伸,通过师生互动,利用史料、图片、漫画、表格等形式,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完善历史发展的线索。]

    教师:今天我们以李鸿章为线索讲授了本课的全部内容,结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洋务运动,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李鸿章呢?

    材料:他建海军,造炮舰,开矿山,通火车,派遣留学生,签和约。

    晚清帝国的每一缕新鲜空气都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悲伤、沉痛、屈辱的记忆也都与李鸿章相连。

    评价李鸿章:孙中山:“中堂自佐治以来甲午中日战争时局图感想,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毛泽东:水浅而舟大也。

    左宗棠:“对清朝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外国人眼中的李鸿章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评价:“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俄国报纸称李鸿章为“东方俾斯麦”

    之后,教师教给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1、实事求是,论从史出;2、一分为二,辩证分析。

    方法: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看历史人物是否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然后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学生谈谈他们对李鸿章的认识。接着教师给出一个参考答案

    李鸿章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人物,他是中国近代化开端的开拓者之一;他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他对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要负直接的责任;同时他还是许多卖国条约的签订者。但他只是腐朽清王朝的一个缩影,历史的责任应由整个清王朝来承担,而不能简单地归到李鸿章一个人的身上。

    最后,以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作为结尾。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教师: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可以这样说李鸿章的结局其实就是一个时代的结局。

    [设计意图:通过给出一些名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并教给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使学生对李鸿章有更全面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李鸿章所处的环境恰逢中国的内忧外患时期,他身处高位,有些决定表现了他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国家利益与安危,但有些决定他也是无可奈何。他认为自己不过是个“裱糊匠”,将破屋(清王朝)装饰一下嘘嘘人尚可,真遇到大风雨,岂是一个“裱糊匠”所能补贴支撑起来的呢?李鸿章是多面的,我们应该客观的去评价他。]

    【教训和启示】

    教师提问: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观看视频:习近平称甲午战争是剜心之痛(学生根据视频回答问题)答案: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走科技强国之路,推进军事现代化。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以史为鉴,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并联系当今播放习主席的一段讲话,他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要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以此升华本课内容。]

    教师总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用我们的热情、我们激昂的声音向世人宣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毛泽东曾多次表示:“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侵略我们,大都是从海上来的”,“有海就要有海军,过去我国有海无防,受人欺负,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海军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越来越强大,新型武器层出不穷。(同时展示最新的海军装备成就)这是我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我国首艘万吨级驱逐舰也在去年下水、舰载战斗机、095型攻击核潜艇,最后,亚丁湾护航舰队劈波斩浪,保卫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可以说,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终于在海上为我们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钢铁长城。

    说板书设计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根本原因:日本的积极扩张、蓄谋已久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

    来源 | 网络

    我们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 上一页: 2016年六安金安区事业单位考试每日一练(10.28)
  • 下一面:“镇远”铁甲舰被俘获进日本海军的北洋水师
  • 相关文章

  • 八国联军侵华导致清朝,一分钱都没退,又是谁?
  • 【知识点】中国历代文学常识大全,值得收藏!
  • 谭嗣同的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指的是谁
  • 近代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沦为列强宰割的?
  • 历史上烙印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条约》!
  • “镇远”铁甲舰被俘获进日本海军的北洋水师
  • 编辑推荐

  •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 近代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沦为列强宰割的?
  • :近代不同政治力量拯救民族危亡的艰难探索
  • 甲午战争的启示:慈禧寿宴要花多少钱钱?
  • 壬辰日与丁亥日相配的人有何不同?
  • 风水堂:什么样的女人最幸福
  • 随便看看

  • 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罪恶战争,他是怎么做到的?
  • 甲午战争给中国人上了怎样一课
  • 瑷珲条约是俄罗斯帝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 甲午海战损失 中共贵州省妥党校学报20期思想理论双月刊
  •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是那种一时败了,只是逃跑